鹽埕人:瀨口鹽是台灣第一鹽 文資協會確認遺址 前市長林錫山祖厝殘破待整修

 

鹽埕鯤鯓早年結怨 人鬥神也鬥
CDNS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2015-07-05

20150705232534-big  

鯤鯓清水祖師廟旁這支七星柱的後面就是鹽埕,述說兩地長期結怨,人鬥神也鬥的故事。(記者葉進耀攝)
鹽埕、鯤鯓兩地居民恩怨情仇深,不但人鬥,連神也鬥,更波及隔鄰瀨口庄,致全部庄民遷散各處,這是清朝和日據時代流傳下來的地方傳說。

台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總幹事蔡佳樺指出,根據傳說,鹽埕、鯤鯓兩地早在清朝時代就已結怨,到日據時代更是形同水火。鹽埕人才多占盡人和,鯤鯓人常被擠壓,甚至連演戲都要鹽埕人「點戲」才能開始上演,鹽埕人相當不服,於是有能人在鯤鯓祖師廟北營處豎設一隻大公雞正對東邊的鹽埕,揚言要吃盡鹽埕所有的米,鹽埕人獲悉,設置一尊虎爺面對著雞,擺明就是要吃掉雞。

鯤鯓的能人看局被破,改設置一支神箭瞄準鹽埕虎爺,鹽埕見狀又請來一尊五靈官騎虎,把鯤鯓的箭撥偏射向當時人口眾多的瀨口庄,導致瀨口庄後來敗庄,庄民四散搬遷至喜樹、鹽埕和灣裡。後來,鹽埕五靈官神像的頭被人弄斷,雖懷疑是對手所為,因為沒有證據,所以公開講出來。

事後,有一次四鯤鯓龍山寺清水大祖師換銀帽時,主事者發現祖師公額頭受創,於是另一個「仙拚仙」的地方傳奇又活靈活現地出現,描述鹽埕上帝爺公和清水祖師公鬥法激烈的情形,但鬥法結果未公布,主要是老一輩擔心一旦神明鬥法分出勝負,兩地居民好不容易才因時間逐漸淡化的恩怨情仇,勢必又被挑起。

文資協會確認台灣第一鹽遺址
中華日報記者翁順利/台南報導2015-06-25

20150625234955-big.jpg 20150625235133-big.jpg  

鹽埕北極殿在三公里外的農業保護區設置南營標記,文資協會於二十五日探勘後研判應為台灣第一鹽瀨口庄遺址。 (記者翁順利攝)
南區區公所與文化資產保護協會今年再度合作舉辦「探訪台灣第一鹽」的歷史探源活動,改為機車遊,行程更加豐富,二十五日完成探勘路線,確認最早的瀨口鹽場遺址,目前位於果園當中,距離海岸線達六公里。文化資產保護協會去年接受南區公所委託,投入關懷古台江南段鯤鯓湖周遭的歷史探源旅行,列為文化局規劃台江文化生活圈系列活動,辦理探訪台灣第一鹽、鯤喜灣攬勝,果然引起轟動。活動名額不多,民眾請儘早向文資協會(永福路二段二一九號二樓)報名。

今年將於二十八日舉行的探訪台灣第一鹽活動,長達一整天,交通工具增加機車,走訪隱藏版景點多達二十處,總幹事蔡佳樺等人,昨天偕同鹽埕地方文史工作者李春景實際走訪各景點,驚覺鹽埕歷經三百年來的變遷實在太劇烈了。蔡佳樺指出,明鄭時期的陳永華教導民眾在海岸線東緣的瀨口庄曬鹽,因台江鯤鯓湖逐漸萎縮,清朝至日據時期鹽場陸續西移,分成瀨北、瀨南鹽場,民國五十年代才撤場。

探勘人員中華南路二三三巷進入古鯤鯓湖東緣,根據鹽埕北極殿南營的標記處,發現當地地面落差極大,菜園和果園疑似就是昔日的鹽田,附近且有數株百年蓮霧、榕樹,此處曾有聚落存在,比對古地圖後,判定應為瀨口庄,離北極殿約三公里,距海岸線則六公里。探勘人員也走訪瀨口鹽場運鹽古河道中河仔,發現源頭已逐漸湮沒,河道並遭到野草覆蓋,現在僅能供憑弔;而日據時期的瀨北鹽場碼頭(鹽埕天后宮西側)在考古之後已經填埋,看不到鵝卵石岸壁的原貌,活動當天僅能從圖片上解說。

 

林錫山鹽埕祖厝殘破待整修
中華日報記者翁順利/台南報導2015-06-25

20150625234955-big.jpg  

前市長林錫山鹽埕故居前院建築典雅,美景於二十五日首度曝光。 (記者翁順利攝)

台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於二十五日造訪鹽埕聚落,意外發現前市長林錫山家族位於鬧區的百年古宅故居,有部分已夷平即將售地建屋,但也首度進入前庭參訪古意盎然但殘破不堪的古厝美景,現住戶表明若有族人願意購回整修,樂意配合。

林錫山曾於民國民國五十七至六十二年間擔任第六屆台南市市長,叔父林全興擔任市議長多年,已有兩百年歷史的祖厝位於鹽埕利南街和鹽埕路口,占地數公頃,為鹽埕聚落最有規模的古厝,文資協會去年首度辦理「探訪台灣第一鹽」活動,列為景點之一。

文資協會總幹事蔡佳樺昨天到林氏古宅探勘,發現前院原本有一處防空壕,居然夷為平地,連古老的水缸也變成碎片,感到相當可惜。留住當地的林氏族人聽到眾人的議論,急忙解釋說,林氏祖厝的產權已分給各房頭,有錢的族人已遷居國外,他們無力整修,只好出售前院的空地。現住者昨天因而特別首度開放前院,證明並未破壞原貌,讓大家參觀,文資協會完整拍下匾額、壁繪等景觀,將商請市府和文化界人士,共同面對,力保林氏祖厝不要消失。

 

中華日報 記者楊逸宏/台南報導 2013

1234
文化局公開徵選「台灣第一在台南」,其中七股鹽場曾是台灣第一大鹽場。南區鹽埕人對此有話要說,根據文獻記載及「重修瀨北場碑記」石碑出土,在在證明「瀨口鹽」是台灣歷史最早的鹽田,希望官方別忘了這段歷史。南區早年與鹽業相關的區域遍及現今十多個里,因此留下鹽埕、白雪、明亮等諸多與鹽業歷史背景相關的名詞。

府城被稱作古都,擁有許多台灣第一,文化局在十二月十日公開徵選台灣第一在台南詞目,兩星期下來,鹽埕路沿線的住民熱烈討論著,這群鹽民的後代子孫,嚷著要把「瀨口鹽」列入台灣第一鹽的詞目當中。

文史工作者李春景搬出一整箱資料,有《台南市志》、《重修瀨北場碑記》錄文、古地圖、報章雜誌等文史資料,證明台灣首次大規模開闢鹽田是在明鄭時期,鄭氏父子的軍師陳永華在西元一六六五年,於瀨口庄(今永成路一、二段沿線)設立台灣第一座計畫性鹽田。
時光荏苒,瀨口庄因泥沙淤積而距海日遠,曬鹽不易,鹽田也逐漸移到西北方向的「瀨北場」(今南區鹽埕路),原本的瀨口庄鹽田於西元一七五○年七月的一次風災被豪雨淹沒,正式走入歷史,由瀨北場取而代之。

瀨北場於民國六十年廢曬,六十四年官方成立安平工業區,加上原本的曬鹽場改建為國民住宅,瀨北場也走入歷史。
「我和女兒一起把瀨口鹽畫下來了」,李春景屋子牆上有一幅曬鹽圖,他怕有一天政府忘記了這件事,所以和女兒聯手把這段歷史畫進圖畫中。

對於鹽埕人的訴求,市府文化局表示,瀨口鹽也在內部的名單中,文化局並沒有忘記,除了主動派人至當地蒐集史料外,也歡迎手頭上有重要史料的鹽埕居民,可以把史料送至文化局。
 
2013/12/26 18:23

http://www.cdns.com.tw/20131227/news/nxyzh/T90018002013122618230406.htm

居民供奉 瀨北場石碑得以保存 

3455  

記者楊逸宏/台南報導
石碑被居民當作石頭公祭拜,重要文物竟因此得以保存!早年的瀨口庄因洪水、瘟疫而敗庄,鹽埕居民及外地商賈合力捐獻重修瀨北場、廣安橋,並於清嘉慶年間立下「重修瀨北場碑記」石碑,後來不知去向,一直到國民政府開闢當地道路時在河邊挖出,被居民當作石頭公供奉而保留下來。

瀨口鹽因一七五○年豪雨成災而走入歷史,鹽田移往西北邊的瀨北場,即今日的鹽埕路沿線。當地鹽民與商賈於清嘉慶年間,合力捐錢重修瀨北場與廣安橋,並在橋頭立下「重修瀨北場碑記」石碑,上面刻有捐助人姓名以茲紀念。

但因時代變遷、沿岸溪流沖刷等因素,這塊石碑後來不知去向,直到台灣光復後,國民政府開闢鹽埕周邊路段時,被工人在河邊挖出,這塊長一百零六點五公分、寬六十六點五公分的石碑,竟然被居民視為石頭公,安俸在當地天后宮前而保存下來。

石碑上刻有「重修瀨北場碑記」七個大字,經學者考據就是清嘉慶年間立於廣安橋頭上的石碑,也成了鹽埕就是瀨北場的重要證據。但當地人們仍一如往常視為石頭公,甚至備有香爐、供奉四果供人憑弔膜拜。
 
2013/12/26 18:29

十多年無重大建設 居民不滿 

 

5678  

鹽業場務所為市定古蹟,延宕超過十年未整修,被當地居民傳成鬼屋。文化局表示,明年就可動工。 (記者楊逸宏攝)

記者楊逸宏/台南報導
鹽埕人的不滿在哪裡?長年未有重要建設是一大因素。鹽業場務是市定古蹟,卻因閒置多年未加利用,被居民當作鬼屋;建圖書館也延宕了許多年,近日才露出曙光。眼看鯤喜灣、水交社眷村、靠近市中心的社區不斷發展,鹽埕居民對於選舉的投票傾向,竟演變為「鹽埕人不把選票投給鹽埕人」的奇特現象。

位於府城最南端的南區,近年以濱海新樂園為發展方向,許多區域都有長足發展,唯獨鹽埕人自認為近一、二十年來未有重大突破,例如居民爭取一座圖書館,卻左等右盼直到本月二十八日才要進行動土典禮。

被文史工作者認為早就該著手整建的鹽業場務所,市府估計有八、九十年以上歷史,列入市定古蹟,卻延宕十年以上還未整修,甚至被當地居民傳為鬼屋,夜間都不敢靠近。
文化局昨日指出,鹽業場務所一案,中央於兩個月前核定,預計由中央、地方共同核撥一千八百萬元整修,明年就可動工。

鹽埕居民累積近二十年的不滿,已從憤怒到沮喪,未有重要建設是最大因素。他們認為,早年選出好幾位民代都無法替鹽埕人發聲,因此竟演變為「自己人不投票給自己人」的怪現象,反倒是「非」鹽埕人較有機會獲得鹽埕人的選票。2013/12/26 19:02

 

臺南市立圖書館南區第二分館12月28日動土

記者莊漢昌/台南報導

總工程費1億3,600萬元,計畫藏書10萬冊的臺南市立圖書館南區第2分館新建工程,將於12月28日動土,新圖書館為全市首座導入RFID圖書管理系統的圖書館,設置有自助借還書機,規劃有親子閱讀區、兒童、青少年、銀髮族圖書區、新書展示區、資訊檢索區、自修室、咖啡區、社區書房、多功能室及地下停車場。

臺南市立圖書館南區第2分館位於南區新都路與鹽埕路口,基地面積3,682.29平方公尺,總樓地板面積4,839.52平方公尺,工期527日曆天,預定於104年中竣工。新圖書館外觀以書籍堆疊意象呈現,入口處以大面玻璃形塑通透質感,吸引讀者進入。室內空間貫徹書架意念,以一直達3樓之大階梯及書牆,表現圖書館特色;大階梯設計有閱讀椅墊,可靈活作為說故事、讀書會等活動使用。

圖書館3樓規劃有戶外景觀閱讀區,供讀者休憩或戶外閱讀使用,可充分滿足各年齡層讀者的使用需求。外觀設計及內部裝修,兼具數位與傳統、科技與人文、閱讀與休閒,整體建築充滿活力與驚奇。

 

相連文章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