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生」翻譯日兵日記 像回到台灣

 

第三代「灣生」81歲松添節也(前排左)昨天在新書發表會上,感謝校稿夥伴高國英(後排左)和文獻前輩黃天橫(前排右)。
記者鄭宏斌/攝影

宛如電影情節,81歲「松添節也」幼時隨日本戰敗撤回,37歲在日本的舊書店,偶然間發現1本66年前在台駐守的「步兵日記」,不僅引發對台灣的思鄉之情,更看見父親戰死沙場的歷史縮影;經過20幾年的編譯後,他昨天在鄭氏家廟舉辦中文新書發表會,一償宿願。

日記中不知名的29歲日本步兵在西元1904年來到台南駐守,作為日俄戰爭的補充兵,這名步兵完整地寫了1年的生活點滴,內容從交通建設、景觀、軍事到百姓生活都有記載。松添節也說,「翻譯日記時,像回到台灣,非常快樂。」

「一場戰爭的勝利,需要無數的生命堆積」,松添節也說,日記中的時空背景,正是日俄戰爭的開端,許多人戰死,或是受了傷來台療傷,又再送回戰場;30幾年後,松添節也的父親,在他9歲時,同樣戰死沙場,他在書序中寫到,「偉人的光榮紀錄是無數百姓的犧牲」。

1945年日本戰敗後,松添節也隨日軍撤回,從此「灣生」成了他特殊代號。長大後從事國際貿易商,37歲在東京神田出差時,在古書街發現「步兵日記」,便決心以翻譯日記當成終生目標。

為了重現當年台灣的氛圍,松添節也花了20年時間,往返台灣和日本三十幾次,並在台南租屋、沿著日本舊地圖進行考察,也為此學習台語文,將日記中以日文記載的台語,透徹翻譯。

松添節在新書發表會中感概地表示,「回到日本69年,對我來說,唯一的故鄉仍是台灣」。協助校稿的台南市文化協會理事長高國英表示,日治時期留下來的文獻史料,大多是大正、昭和年間,這本日記所透露出的明治時期台灣社會,很珍貴,非常具有參考價值。

【2014/11/23 聯合報】  http://udn.com/

 

日兵台南日記 灣生退休親體驗

2014-11-23

〔記者黃文鍠/台南報導〕一九○四年曾在台灣服役的日本兵,每天用紙筆記錄下他眼中台南的面貌,這本手寫日記在七十年後,輾轉流到東京的古書街,被一名在台灣出生的日本人松添節也發現,松添節也花了廿年把日記翻譯成台語文,甚至退休後親自到台南居住五年,用心令人感動。

  • 松添節也40年前買到手抄日記,花了20年時間翻譯成台語。(記者黃文鍠攝)

    松添節也40年前買到手抄日記,花了20年時間翻譯成台語。(記者黃文鍠攝)

  • 用毛筆寫成的日記,呈現1904年台南庶民生活。 (記者黃文鍠攝)

    用毛筆寫成的日記,呈現1904年台南庶民生活。 (記者黃文鍠攝)

松添節也 到台南住五年

用毛筆書寫的日記線裝成冊,記錄期間從一九○四年一月一日到當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當時二十九歲、來自日本愛媛縣松山市的日本兵,駐守在第二旅團第十一大隊(台南市衛民街憲兵隊舊址),每天記載在台灣當兵及與地方民眾互動的日子。

今年八十一歲的松添節也,是俗稱的「灣生」,日治時代出生在台北,十二歲時日本戰敗後返國。在他四十一歲時,意外於東京的舊書店發現了這本日本兵日記,勾起孩提時美好記憶,雖然一直想要跨海重溫舊夢,但考慮家庭因素,心願一放就是二十年。直到他六十歲退休後飛到台灣,一面追尋日記中日本兵的足跡,一面將日記翻譯成台語。

譯成台語文 明年出版

松添節也指出,這本日記書寫的年代,台語是主要語言,不論對話、地名,都是台語發音,因此他選擇以台語翻譯;但受限於文字書寫不易,他特地求教台南資深文獻委員黃天橫,黃天橫也提供明治年代的職業明細圖,協助讀者回到當時氛圍,書本預計明年出版。

松添節也強調,為了追尋日本兵的足跡,他特別搬到台南來,感受這座老城市豐富的文化內涵。

黃天橫則說,這本書主要描述日本兵在台生活瑣事,沒有太多重大事件,但可發現當時台南街景、地名、時事,展現真實庶民生活。

相連文章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