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大菜市】西市場及香蕉倉庫修復工程 2017/5/20動工 西市場本館、香蕉倉庫、外廓賣店分階段修復

 日治時期的台南西市場(菜市場)與附設的中庭花園,在當時偶爾會在這裡舉辦活動或者是物產展覽... 西市場2  西市場&淺草商場配置  

古蹟保存 西市場整修520動工
cdns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2017-05-09

市定古蹟西市場及香蕉倉庫歷經多年協調與經費爭取,去年獲得文化部文資局補助近億元,然因施工範圍附近商家、攤商有意見,略有延宕,經協調,即將於五二○施工,預計民國一○八年五月完工,屆時希望恢復西市場往日榮景。

文資處表示,此次西市場整體修復計畫採一次發包方式執行,分西市場本館、香蕉倉庫、外廓賣店三大區塊,其中西市場本館又分為本館北翼棟、本館東翼棟及中央棟三棟;因古蹟範圍緊鄰市區正興街、國華街商圈,往來遊客多,且古蹟本體又緊鄰商場與市場,對施工腹地與施工動線安排,都是極大挑戰。

西市場整修總經費約須一億八千萬元,獲中央補助九千九百萬元,因西門商場商家反對,多次溝通後,以「攤商就近安置」與「商場通道維持」原則進行修復,工序也採取「分區施工、分區開放」策略進行,將可大大降低對市場及商場的衝擊,也獲得攤商、店家支持。
西市場整體修工程總經費為一億八千萬元,工期兩年,第一階段整修為本館北翼棟與中央棟,第二階段為本館東翼棟、香蕉倉庫及外廓賣店;文資處強調,修復後將可串聯中國城都市更新計畫,形成「新中正路景觀軸線」,並創造都市、觀光及文化資產保存多贏局面。

 

久等了 西市場古蹟修復動工
CDNS記者施春瑛/台南報導2017-05-20

市定古蹟西市場暨原台南州青果同業組合香蕉倉庫修復工程二十日上午舉行動土典禮,在台南市長賴清德及多位局處首長、民意代表等人的共同敲錘下,為期兩年的修復工程將正式展開,預計一○八年五月竣工。位於中西區中正路及國華街商圈的「直轄市定古蹟西市場」又稱「大菜市」,是日據時期南台灣最具規模的現代化市場,也是台南市迄今碩果僅存的明治時期現代化公有市場。

西市場除整體構造形制具相當價值外,也是台南市市集轉型、衛生管理與商業發展的重要見證者,更是台南人日常生活中最深刻的記憶指標之一。西市場旁的「原台南州青果同業組合香蕉倉庫」同為市定古蹟,也與西市場一同見證了市場在數十年歲月中的起落興衰。文化局長葉澤山表示,市定古蹟西市場暨原台南州青果同業組合香蕉倉庫修復工程有別於一般古蹟修復案,除了施工經費與修復範圍龐大外,因區域環境屬性特殊、往來遊客車輛眾多、古蹟緊鄰西門商場與西門市場,施工腹地與作業動線都面臨高度限制及挑戰。

經爭取多年,去年市府成功獲中央同意補助近億元修復經費;在市府團隊與攤商及店家近一年來持續協商下,歷經多次研議終於催生以「攤商就近安置」、「通道維持現狀」為原則,「分區施工開放」為策略的「兩原則一策略」執行方案,將對攤商與店家的衝擊降到最低,上月的施工前說明會上終獲得地方支持響應,讓修復工作得以啟動。文資處表示,西市場整體修復工程總經費一億八千萬元,工期為期兩年,將採「分區施工開放」方式執行,第一階段先修復「本館北翼棟」與「本館中央棟」,第二階段再修復「本館東翼棟」、「香蕉倉庫」及「外廓賣店」。

「夜不閉戶」是真耶! 傳台南這一區商家夜晚不鎖門

2017-05-07 
台南西門市場。(資料照)

台南西門市場。(資料照)

〔2017/5/10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台南古蹟多,隨處可見到日治時期的建築、街道和巷弄,但其中,早期台南西市場在幾經衍變成為台南西門市場之後,一樣是滿滿開店的商家,據當地商家說法,這一區商家共用拱廊天窗,晚上不必鎖門。《鏡週刊》報導,台南西市場是以前中南部最大布匹集散地,當地商家「清水佳人布坊」老闆娘葉素汝指出,該區是日治時代設計的建築,商家的屋頂都是檜木製,全部榫接,沒有一根釘子,後來改建、擴大,規劃成現在的西門市場。

葉素汝指出,市場內商家「戶戶共用拱廊天窗,晚上店家不必鎖門,只要把整區大門鎖起來就能防盜」,這一區也是日本到台南觀光的重點地點之一,就是到當地看當時的建築設計。

 
台南西門市場。(資料照)

台南西門市場。(資料照)

國華街露店將拆 攤商搶救大菜市

〔20160409 記者劉婉君/台南報導〕西市場即台南著名的「大菜市」,國華街「露店」攤區的多家小吃,是許多國內外遊客到台南必吃的「排隊名店」。但隨著市定古蹟「西市場」及「原台南州青果同業組合香蕉倉庫」修復工程於明年初展開,「露店」也將在古蹟修復後拆除,消息傳出不但不少市民不捨,攤商也展開成立粉絲頁等行動,希望留住大菜市。

  • 大菜市國華街攤區有多家傳承三、四代的人氣名攤。 (記者劉婉君攝)

    大菜市國華街攤區有多家傳承三、四代的人氣名攤。 (記者劉婉君攝)

西市場建於日治時期,當時為全台最大的公有市場,市場裡有許多父傳子、子傳孫、甚至傳承四代的老店,連結市府市場處「台南好好食」的官方網站,也可看到收錄了國華街攤區的阿瑞意麵、鄭記土魠魚羹、川記蝦仁肉圓芋粿、江水號、泰山冰店等,每逢假日,就可看到許多遊客排隊等候。但市府推動十多年的這項市定古蹟修復案,今年初終於獲得中央同意補助近億元,目前正由市場處進行攤商遷移事宜,預計年底前完成,明年初交由文資處接手,展開古蹟修復工作,多家老店面臨拆除危機。

拆遷做廣場 老店︰不合邏輯

根據店家們的統計,大菜市目前營業中的卅一家店家,營業年數累計起來,已經有八百九十五年了,「它代表這個市場有很珍貴的歷史跟傳承意義。」葉姓攤商說,露店是一九三○年代形成的點心聚落,從祖父、爸爸傳到自己手上,將露店拆除做為廣場,是十幾年前的計畫,如今已經不合時宜,近兩年周邊店家的生意正好,如果遷移他地,客人可能會跑光光。也有攤商說,市府的政策應該改變,而且將市中心最好的地點做為廣場或停車場,實在不合邏輯,許多遊客是為了台南的小吃而來,順道參觀古蹟,原始的小吃攤商應該保留下來。

文史學者鄭道聰表示,西市場於一九○五年因風災毀損後重建,一九三一年左右,日人為了促進末廣町、田町、新町的繁榮,在西市場成立淺草商場,當時四十一家店家均為日人,販售的商品都不同,以「日仔會」租地建屋方式興建完成,後來台南市役所另外再成立了「露店」,即今國華街旁的鐵皮屋攤區,台南知名小吃牛肉湯、羊肉湯,以及光復後的小卷米粉、台南市第一攤涼水攤,都是從這裡發展出來的,為台南人的集體歷史記憶,這幾年連結正興街、淺草新天地,更建構出新的城市記憶。為了搶救大菜市,攤商們團結起來,在網路上成立粉絲專頁,後續還計畫推出店家導覽等,希望傳達大菜市對台南人的重要性,證明自己的價值,「大菜市如果拆了,回憶就沒了,很可惜。」

規畫廣場吸客 市場處︰與攤商再溝通

〔20160409 記者劉婉君/台南報導〕配合西市場古蹟修復,國華街露店攤區未來將拆除規劃為廣場,文化局表示,當地需要較大的空間吸納遊客;市場處說明,攤區要等古蹟修復完成後才會拆除,這段時間會繼續與攤商溝通。

市場處副處長陳建棠表示,西市場古蹟修復工區內約有卅多家攤商,基於安全考量,將在年底前暫時遷移,以利施工,待工程完成後再遷回;至於國華街旁的鐵皮屋攤區,因建物已老舊、影響古蹟門面與動線,在修復工程完成後,最後一階段才會拆除做為廣場,時間預估約在兩年後,實際進度視修復情形而定。

市場處工程科長蔡佳甫指出,國華街攤區拆除,在淺草新天地興建完成後即曾與攤商溝通過好多次,可以理解攤商們的訴求,但鐵皮屋攤區擋住古蹟的門面,古蹟整個被封閉在舊鐵皮屋內,古蹟修復後如果沒有拆除,遊客就無法看見古蹟,且鐵皮屋攤區長期以來並沒有執照,不希望舊建築後續產生公安上的疑慮。未來古蹟修復後仍會回復原本的市場用途,攤商在緊鄰的淺草新天地都有位子。陳建棠表示,該處規劃為廣場,早在縣市合併前即曾推動,如今中央好不容易補助古蹟修復經費,市府當然會全力執行。

文資處長林喬彬表示,國華街旁鐵皮攤區未來拆除後做為廣場的規劃,在一○三年的古蹟修復計畫中提出,國華街路面很窄,腹地有限,不可能拓寬,西市場完成古蹟修復後,將來還是會維持市場營業,但周邊需要較大的空間吸納遊客,因此規劃廣場,應對帶動當地發展具有正面效益,攤商遷移事宜則由市場處負責執行,待古蹟內攤商遷移後,再由文化局接手展開修復。

年輕店家進駐 西市場注活力

CDNS記者陳銀全/台南報導2015-09-01

DPP_1584.JPG

中西區西市場近年來逐漸沒落,為恢復西市場往日風貌,已有年輕人開始進駐西市場,年輕店家之一的陳一銘說,希望未來可以塑造來市場吃下午茶的西市場新景象。建於日據時期的西市場曾是南台灣最大的市場,曾風光一陣子,可惜近年來逐漸沒落,為保存西市場,目前有不少年輕人開始進駐營業。

負責「大菜市小故事─西市場人物影像誌」靜態展策展之一的陳一銘說,目前進駐西市場的新店約有八家,且都以卅歲左右的年輕人為主,營業項目包括杏仁茶、薏仁、法式甜點等,希望利用原有的店面活化西市場,推廣成為在市場吃下午茶的場所,感受不同的市場氣氛。目前這群年輕店家營業時間約從中午開始至晚上,陳一銘說,約三、四年前西市場原本店家約只剩一、二家,如今加入年輕店家後,整個市場的感覺又不一樣,像他就是一年多前接下原本賣羊肉的攤位,改賣薏仁。

陳一銘說,他就讀紐西蘭奧克蘭大學,畢業後曾到日本等多個國家,決定接下羊肉攤位後,由於薏仁是家人都會的甜點,才會加以改良後改賣薏仁,使其成為下午茶的好點心。除了提供好吃的點心,陳一銘也希望可以提供西市場的老故事和消費者分享,他說,畢竟歷史悠久的西市場有其值得保存的故事,希望藉由年輕人開業,可以活化西市場。

李坤源賣杏仁茶 找回笑容
記者陳銀全/台南報導2015-09-01

DPP_10145.JPG      

每個人想要的生活方式不一樣,原本在電子業上班的李坤源返回台南,在中西區西市場賣起杏仁茶,他說,雖然收入沒有電子業高,但卻是生活的一部分,至少每天可以有笑容。李坤源說,畢業後就在中壢一家電子公司上班,成為人人稱羨的科技新「貴」,高收入頗讓人羨慕。雖然收入高,但生活卻不愉快,李坤源說,在科技公司上班,每天扳著臉,看不到笑容,還等看上司臉色,感覺生活沒什麼意義,後來決定返回台南。

由於祖父原本在西市場入口處附近,推著車賣杏仁茶,乾脆和友人一起接下祖父的事業,在西市場內找店面,開起改良的杏仁茶和有機紅茶等,李坤源的杏仁茶採用南、北杏為材料,且味道沒有一般杏仁茶那麼重,更適合不敢喝杏仁茶的民眾飲用。雖然現在收入和在科技公司上班時相比少了約十倍,但李坤源卻甘之如飴,他說,每個人追求生活的方式不同,雖然收入少,但卻是生活的一部分,更和故鄉有連結感,不像在電子業上班時,沒有歸屬感,至少現在每天心情愉快,還可以和顧客聊天,隨時都有笑容,不少以前同事聽到後還非常羨慕,有的還打算南下和他一起開店。

不砍樹不拆屋 老店轉型拚文創 

2015-05-14 聯合報 記者綦守鈺/台南報導
「我們是否需要文創園區?」松菸爭議不斷,以文化著稱的府城,這幾年文創產業興起,學者表示,大台南本身就是文化寶庫,若要拆屋整地建園區,不如從「文化保存」的角度切入,結合舊建築與創意,激發出不一樣的火花。

西班牙UCLM人文學院跨文化研究博士候選人、台南公民智庫召集人黃建龍表示,文化創意產業在國外行之多年,到了台灣卻被大眾寄予眾多願望,不僅要促進觀光、消費,還要能改造街區、活化老屋,甚至吸引更多外國人來台。當創意變成鈔票,也讓文創產業成為「商業」。

黃建龍說,「文創」商品售價不斐,對於年輕創業者來說,很難達到量產的目標。若要在西市場興建文創園區,「實在矯枉過正!」不如透過整建老屋,鼓勵經營者對舊建築的軟、硬體進行改造,或協助原有老店家「轉型」,延續歷史脈絡,「才能打造出你我都能消費起的文創園區。」

十鼓仁德糖廠文化園區遠近馳名,團長謝十表示,10年前得知台糖想賣掉糖廠內的老舊機器,但他認為這些都是見證台灣發展的重要一份子,於是承租下來,將壞掉的機器重新修復,在「不砍樹、不拆房子的基礎上」,保留舊有文化結合鼓藝,打造出不一樣的文創園區,「文創產業是好的方向,但也別出賣了靈魂。」

西門市場 老攤位比新市集熱絡
2015-05-14 06:58:32 聯合報 記者鄭宏斌/台南報導

DSCF6244.JPG  

台南市西門市場內舊攤位,有不少業者進駐「老店新開」。例如薏仁專賣店「純薏仁」,保留舊有羊肉攤的擺設,販賣薏仁相關甜品。 記者鄭宏斌/攝影
分享有百年歷史的台南市中西區西門市場,曾是南部有名布莊街,但日漸沒落。市府規畫為文創市集園區,卻因經費不足,意外保留部分待拆市集;近年來西市場紛紛有年輕人進駐「老店新開」,帶回人潮也重現風華。

台南市政府10年前以活化西門市場為名,耗資1億400萬元,拆除部分舊攤位,改建為新商場「淺草青春新天地」,輔導舊攤販進駐販賣輕食、飾品為主,不再賣魚、肉。市府原本期望打造吸引年輕人的日式精緻風格消費市場,卻因為在地特色不足,無法凝聚人氣;在不少業者進駐舊市場後,人氣明顯拉抬,與門可羅雀的新商場相比,形成「一市集兩景觀」的現象。

鳳梨飲食專賣店「凰商號」老闆詹珀凰半年前進駐西門市場,她保留格局和設計,用老房子窗花做為擺設,部分空間也供藝術家展覽。詹珀凰說,高中念服裝科,常常下課後就到市場買布,印象中賣布的阿姨們,總是熱情的招呼;雖然沒落了,但那些熱鬧的吆喝聲,仍然迴盪在耳邊。不想讓回憶永遠消失的最好方法,「就是找回它」。

手作商品店「誠舖」老闆楞子說,文創是種理念,誠舖除了是商店外,也是學堂,教人如何辨別真假食材。楞子說,進駐舊市場的年輕人,都是因為對西門市場有共同的回憶,開起各種「專賣店」。經發局指出,現階段是因為古蹟修繕經費還沒下來,所以按兵不動,若有足夠經費後,古蹟周邊的攤販就必須拆,但拆了市場,「感覺就跑掉了」。

photo   

文化局表示,拆除周邊舊市場後,市定古蹟西門市場主建築體,仍將繼續做為市場用途,市府將輔導業者轉型,成為文創業者,再將香蕉倉庫重新整建後,作為小型展演場所,也希望「淺草青春新天地」能夠成為新的「文創聚落」。

粉絲團:大菜市

 

相連文章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

  1. 應該先把淺草新天地做好吧!!!
    少了大菜市場裡的店家吸引人潮,隔壁淺草新天地根本就沒有人只有養蚊子功能!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