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街區振興自治條例】中西區都計通盤檢討 自強街南端拓寬失古味

 

<府城今昔>中西區都計 老街恐滅跡
CDNS記者吳昭明2016-06-11
20160611211038-big.jpg  

民國八十四年六月四日,水也尾鳥瞰。 (記者吳昭明攝)

台南市中西區正進行都市計畫通盤檢討,年底將公開展覽。由於府城沒有被指定為歷史街區的街道,因此,舊城區的新建房屋必須退縮,新房子的立面無「法」規範。這,豈只消極不維護老城,甚至帶頭毀掉老街,民國一百年十二月就拆掉自強街南段的「水也尾」。

水也尾,從名稱就知道應有來頭。水也尾,南接米街,北接大銃街,可能是漢人開發台灣最早的街道,也是最早的縱貫公路。水也尾和大銃街之間有德慶溪橫貫,溪的出海口在水也尾西邊不遠,今立人國小附近。水也尾,位在德慶溪注入台江內海的出海口,溪水的尾端是也。德慶溪是台灣開發史上最重要的溪流,位在德慶溪口的街道,可見其意義。

四百年前,先民渡海來到台南,就是溯德慶溪而上,落腳在德慶溪沿岸,今鴨母寮菜市場附近的「禾寮港」。鄭成功的艦隊穿過台江內海,走德慶溪,在禾寮港登陸後攻打普魯民遮城─赤嵌樓。水也尾街上有德慶溪的守護廟「開基天后宮」,相對於大天后宮的「媽祖宮」,府城人稱開基天后宮為「小媽祖」。小媽祖可能是台灣本島最早的廟宇,先民從禾寮港沿德慶溪邊到小媽祖祈求媽祖保祐,同時走出「水也尾」這條古道。

荷據時期走陸路到台南以北的地方,為了避開漢人和原住民位在禾寮港和赤嵌一帶的聚落,乃走台江邊海岸的空曠地,以免遭伏擊。從荷蘭人居住的普魯民遮街今民權路二段中段北走,由南而北,演化出抽籤巷、米街、水也尾、大銃街,出小北門,往府城北郊,乃至台灣北部的道路。

清代,水也尾和大銃街之間的德慶溪上有「德安橋」,乾隆三十年,一七六五年,台灣府知府蔣允焄捐俸重修,有〈大老爺蔣重修德安橋記〉記其事。碑文:「橋長五丈六尺,寬八尺六寸;鬥筍緊湊,有彩虹吸澗之勢」。橋長近十七公尺,可見當時德慶溪寬闊、水深,鄭成功的船艦才可能安然登陸。早年德慶溪河谷的規模,從四維地下道東邊的大窪地可體會一二。至於橋梁使用情形:「德安橋為臺北諸、彰往來之衝」,貿易者隔岸相呼,往來者連騎並轡,「負者息梁、遊者休於欄」,真是熱鬧熙攘。

今民德國中以北,民國五○年代仍多台江潟湖遺跡,小北一帶填土開發前,大銃街尾有路北通安南區。如此一條交通要衝的老街,除了一般民生必備的店家之外,還有多家「打鐵也」作坊,製作農具,主要賣給安南區的農家。 水也尾和大銃街,今名自強街,彎彎曲曲的街道仍多舊民宅,鄰近有烏鬼井、三山國王廟等古蹟。馬前總統夫人周美青,為了解水也尾一帶的歷史人文,一○四年底曾造訪小媽祖對面,著名的糕餅店舊來發。

水也尾在一百年十二月已被台南市政府無端拭去,待文史學者黃建龍發現,轉告筆者時已來不及阻止。拉直、拓寬後的街道,確實方便成為帶狀停車場,不過代價是失去一個刻劃歷史、人文的場域。毀了水也尾之後,抽籤巷本來也要拓寬,因消息曝光,文史界力擋「怪手」,「暫時」留住老街。從水也尾,以及延平街和整個安平古聚落的際遇,不難體會,老城區的都市計畫不變,且定案後,據以拓寬,開闢道路,府城將是若何情境。

相對於此地官方的漠視和不可期待,試看對岸如何珍惜歷史建築。今年五月底舉行的「第九屆中國名鎮論壇」,大陸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宣布,為推動名城名鎮名村保護工作,大陸所有城市將於五年內確認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並劃定範圍以確實維護。

台南市中西區正進行都市計畫通盤檢討,年底將公開展覽,如果不「通盤」改變,拭去水也尾的怪手也將瓦解舊城。如此行逕,對照大陸維護老城鎮的作為,實莫大諷刺。一個拭去老街紋理的台南府城,將是個怎麼樣的府城?一個因文化、歷史而升格成為直轄市的城市,竟如此對待老街?如此孟浪歷史、文化?

自強街南端拓寬失古味

CDNS 20111226 記者陳銀全報導
可能是台南市區最古老的一條老街,舊稱大銃街的自強街,南端正進行道路拓寬。當地的五福里長陳印斌廿五日表示,第一條古老街道應該妥善保存。如何避免大銃街其他路段被拆,請文化界人士協助。

市府公共工程處拓寬北區C-13-6M道路前段工程,自強街從成功路拓寬至西門路三段廿四巷。道路拓寬,可能拭去老街和精美古宅。不少藝文界人士獲知後,大呼荒唐。陳印斌表示,此次道路拓寬,房屋全部拆除的只有一間,其餘都是臨街部分拆除,他自己位在自強街和成功路口的房子也被拆除。大銃街源自明末,是台南市區第一條街,有歷史保存的價值。


成功路走進自強街幾十公尺就是開基天后宮,又稱「小媽祖」,是台灣最早創建的媽祖廟,老台南都知道有條老街叫「大銃街」,反而不少人並不知道「自強街」。陳印斌表示,目前自強街進行拓寬,但要如何維護,讓南市第一條街恢復以往熱鬧的景象,希望市府文化單位重視。對於老街,不是只有一味拆除、拓寬。陳印斌強調,保留老街的「味道」,更重於拆除拓寬。

【自強街小檔案】

自強街舊名大銃街,街上的開基天后宮─小媽姐是明末禾寮港的守護廟。先民渡海來台,進入德慶溪口,今北幹線,從鴨母寮菜市場一帶的禾寮港上岸,鄭成功的戰船也是在這一帶登陸的。

小媽祖和德慶溪一帶的「水仔尾」自然演化而成的老街即大銃街。大銃街命名的由來,傳說街上有一守護今立人國小附近大廠的「大砲」,街上有大砲而得名。

大銃街和南邊的米街,今稱新美街,是府城城區出北門的街道,曾經熱鬧非常。大銃街過德慶溪有「德安橋」,「大老爺蔣重修德安橋記」碑文:德安橋為台北諸彰往來之衝,貿易者隔岸相呼,往來者連騎並轡。可見當年盛況。大銃街上仍保存不少精美的古老街屋,兩側不少小巷道,北邊有古蹟烏鬼井,歷史蓄積非常厚。(吳昭明)

相連文章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